不画等于画:未完成的力量感

本文由母爱桥志愿者孙白丁供稿

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从画面人物的雕塑般的艺术表现,很容易联想到这位大师在不同媒介之间的穿越。文艺复兴时代,是出现各种跨界大神的时代,群星璀璨。这幅画作最吸引我的,是画面图象的“缺失”,准确说,是不完整。至于为什么会缺失,原因有很多种,时间的洗礼是其中一种可能,比如战争、保存、自然损耗等。或者当时创作时就没有画,比如这里右下角是圣母形象,神圣圣母的蓝色长袍要用最昂贵的颜色,由于当时订购的青金石(或群青)兰颜料未到,而米开朗基罗被紧急从米兰召回到佛罗伦萨,所以画面中留下了大片空白。

 

这件作品的现场观感,丝毫没有因为空白的出现,缺失其视觉的震撼。虽然没画,但观者能感受到,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无为而为的妙处了——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力量感没有因画面的不完整而减弱。这点,东方人是有特别的审美基因的。在中国画中,极简的留白让生长在世界东方的人,有一种天生的直觉和敏感,一片孤舟一定是漂泊或停靠在汪洋的一片水泊之上,无需一根水波的线条。

 

假若我们评价一幅画面舒服,这是一种极高的评价,是内在的各种微妙的平衡而综合形成的一种感知。 这种感受的妙,能不断地生发,基于观者的经验、知识和当下的艺术敏感力。这是一种隐秘的、不可见的、无形的艺术力量。于是,在画作前,过滤掉内心的浮躁,去感受画中的美妙。再透过画作,去感受这位无所不能的大神在500年前,在雕塑、绘画、建筑和诗歌之间,让人文主义思想透过他的艺术,在大地上驰骋。

Previous
Previous

昌辉村口的记忆——雷清的寻亲心愿

Next
Next

Chǔshǔ | 处暑: The End of Heat, The Beginning of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