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文化回响,传承华夏礼仪之光——记2025年全英华侨华裔集体成人礼
本文由母爱桥志愿者Selena Zhang供稿
维公元二零二五年,岁次乙巳,孟春之月,廿有六日,择英伦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举办“One World Family”活动之际,由牛津尧曰国学堂主办的“2025年首届全英华侨华裔集体成人礼”,在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Headley Lecture Theatre盛大举行。此次活动为九位十五岁以上自幼修习国学经典的英国华侨华裔青少年,以夏商周三代古礼为蓝本,复原传统“士冠礼-及笄礼”,旨在弘扬中华礼仪文化,助力海外华裔寻根铸魂,肩负文化传承使命。
古礼新生:致敬传统,联贯中西
“冠者,礼之始也”,成人礼自古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仪式,象征稚子迈向成人。《礼记》有云:“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此次仪式遵循古制,分为“三加冠礼”、“醴礼”、“赐字礼”三大核心环节。在亲人、友人的参与下,并特邀阿什莫林博物馆长亚历山大·斯特吉斯博士(Dr Alexander Sturgis)、牛津中华工商总会会长谭仲尧先生为执礼主宾,分别为成人礼的三位男子戴冠,执礼主宾牛津大学马玉玲院士为三位女子及笄盘发,并送上赐字礼祝词。
三加冠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始加缁布冠,乃周人太古质素之冠,加此冠为提醒不忘本来,铭记先祖创业之艰辛。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祝愿冠者放弃童稚懵懂之心,慎养成人之德。
再加皮弁,乃朝服之冠,加此冠后,便能进于朝廷,从君事,治国政。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祝愿冠者保持端庄威仪的气质,使自身的品德更加贤淑谨慎。
三加爵弁,乃祭服之冠,加此冠后,便能祭祀宗庙,追念先贤。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祝愿受冠者能成就成人的美德,感受上天的眷顾。
缁布冠的质朴、皮弁的庄重、爵弁的华贵,皆是对“修身、齐家、治国”的无声诠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以年龄、学历、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成熟度,但古人更注重德行、责任与担当。成人,不仅意味着自主,更意味着对家庭、社会和文化的承继。孩子们在冠笄礼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传统礼仪,更是尊师重道、知礼守信的精神,而这些品质,将成为他们未来立足世界的重要根基。
三加笄礼:尊三代独创三笄之义,巾帼不让须眉
《礼记·内则》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的记载,但却没有明确的祝文释义流传。”此次及笄礼,主办者谢老师参照三加冠的制礼思想,思接商代女将军妇好和当代女性同样独立果敢之精神,创新性地以白玉笄、金钺笄、金玉珍珠笄分别对应缁布冠、皮弁、爵弁所代表的仪礼思想撰写释义,填补了三加笄礼释义的史料空白。
醴礼祭祖:甜酒承愿,敬告先灵
执礼主宾亚历山大·斯特吉斯博士、谭仲尧先生和马玉玲院士手持复原的青铜爵,分别为冠笄者们逐一斟上甜酒,冠者受醴,象征着接受天地的馈赠与祖先的福泽。随后,冠笄者们屈膝跪于先祖牌位前,在父母见证下,举爵齐眉,敬告先祖,郑重宣言:“先祖在上,今日孩孙及冠成人,从此将端正品行,进德修业,祈愿先祖护佑。”并将酹酒洒入簋。再次授酒,冠笄者轻啜甜酒,象征接受成年的祝福,并将奠洒余酒,使酒与沙土相融,如血脉归源。同时也祝愿冠笄者们能肩负“根植故土,叶茂他乡”的使命。
赐字祝文:名载乾坤,字承春秋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这也是成年礼中意义重大的一件事。仪式中,每一位孩子都收到来自家长的祝文。祝文中有父母赐赠的表字,字里行间寄托了父母的期许和祝愿,自此这个表字将伴随冠者一生,每当人唤及表字,都将是一次自省与嘉勉。祝文以中英文写就,中文用毛笔恭书于精致的卷轴之上,由父母或三位持礼主宾当众念诵。通过这个隆重而不失温馨的仪式,自此为他们的人生开启一个崭新的篇章。
文化寻根:虽隔山海,心系故园
所有冠礼者及其兄弟姐妹和小嘉宾们共26位齐诵《礼记·大学》《中庸》《礼运· 大同》等经典篇章,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回响全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誓言回荡,每个人都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和震撼,再次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通过对经典的研学,让更多华裔青年“知来处,明去处”。这份文化认同,将是他们一生的精神底色。
今天,在阿什莫林博物馆重现这项传统成人礼,正是希望让青年们在这样的历史时空和文化交汇点上,感悟中华文明的厚重,同时也理解世界的多元共生之美。愿冠笄者们如夏代之勇敢坚毅、商代之敬畏感恩、周代之修身立志,怀抱理想、脚踏实地,既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融入世界,推动世界走向“大同”。
当仪式落幕,我们步出阿什莫林博物馆,正值春风拂面,细雨霏霏。此情此景,让我不禁联想到《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千年之前,孔子携门生出游,沂水之畔,春风化雨,笑语盈盈。而今日,我们亦在同样的风雨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回响。
感恩与传承:那些照亮前路的“执灯人”
当仪式落幕后,回望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典,我们由衷感慨于所有参与者们的辛劳与智慧,尤其是二十六位学子(其中两位仅4岁),经过数月的线上练习,并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从现场彩排到正式仪式的完美呈现,令人动容。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映照出海外华人自觉肩负文化传承之使命。
正是这份至诚之心,此次活动中九位冠笄礼的弟弟妹妹们恭敬执事,为自家的哥哥姐姐托盘奉器,无一差错的交换三次加冠笄服饰和祝文卷轴,亲眼见证并参与这一神圣的仪式,幼小的身影映衬着礼制的庄重,场面温馨而感人。
正是这份至诚之心,让父母在为孩子们书写赐字祝文时,将殷殷期许化作字字入心,句句含情的嘱托,陪伴孩子一生。
正是这份至诚之心,让身在海外的家长与老师们不断探索国学教育,耕耘不辍、无私奉献,用爱心铺就海外的学子学习传统文化的道路,设立每天网上晨读、假期读经营、周末线下读经课及中国新年祭祖团庆等不同形式让孩子接触国学,了解中国文化,才能有如今孩子们优秀的表现。
正是这份至诚之心,让参加此次活动的家长和嘉宾们不辞劳苦,各尽所能,为孩子们用毛笔手写古体祝文,从国内代购活动用品、准备祭祀贡品及服装、并在活动当天齐力搬运物品布置会场等,互帮互助、相互协作,俨然是一个大家庭,以确保仪式的盛大又不失细节,庄重又不失温暖,并吸引了众多博物馆游客的驻足流连。
正是这份至诚之心,让来自约克、布里斯托、伦敦、剑桥的嘉宾们,他们不顾旅途劳顿,驱车数小时,只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为冠笄者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正是这份至诚之心,才能有幸邀请到阿什莫林博物馆长、牛津大学马玉玲院士、牛津商会谭仲尧会长亲自执礼,让仪式成为了历史上的一项文化创举。
正是这份至诚之心,做为整个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牛津尧曰国学堂的谢春凤老师,多年来潜心研修中国文化,受诸名家赐教,日渐感悟于心,又历经半年准备,反复查阅古籍、寻找资料,求证权威专家学者,精心甄选仪式用品,力求每一个细节精准考究,最大
程度复原古礼之风貌,最终呈现出了一场思想与仪礼高度契合,相映成辉的盛典。
《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正是这些至诚的“执灯人”,才能真正成就自身,进而感化他人,让华夏文明的光芒在海外绵延不绝;正是他们的初心与坚持,让下一代在文化的滋养中自信成长。愿这场冠笄礼不仅是一次仪式,更是一颗种子,深植于每一位华裔青年的心田,在未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中华礼仪的光辉,照亮更远的世界。
后记
1. 因不大的会场内挤满了观礼嘉宾,使室内空气显得异常闷热。仪式结束后,行冠礼的学子们方才得以卸下繁重的冠冕。这时见少年们鬓发尽湿,脸颊绯红——层层厚重的礼服与玄端冠冕早已让这群平日里活波好动的年轻人疲惫不堪。然而,从始至终,他们始终端正肃穆以对,令人不禁感叹古礼的庄严与少年们的坚韧。
2. 经过一天的奔波劳顿,我们到家收拾好东西已经近十一点了,9岁的女儿已明显疲惫,我劝说“今天辛苦了,明天早上不用6点半早起参加晨读,多睡一会吧”,女儿立马坚定地说“不,我要坚持按时起床,每周一会学新的句子,会认新的生字,我不想错过”。我心中一震,这成人礼的种子,似乎也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悄然发芽了。
我们常思索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自律,并激发他们的自驱力,这不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