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ta一个大白眼 —— NARA女孩
本文由母爱桥志愿者凯瑟琳供稿
我是谁?仿佛是一个诅咒,人一生中都在不断问自己。自我意识是自醒后,潜意识浮现出来形成的对自我的认知。这意识像一股龙卷风,瞬间引发悬浮感——原来我可以做自己,原来做自己如此美妙。奈良美智的愤怒小女孩,之所以受到世界范围的喜欢,不会因为她的可爱,而是她代表了成年人自我意识的最初觉醒,她的一切——眼神、动作和全部身材语言,代表了人性中一直深埋于内心的仇恨与反叛。
这件作品有180X145厘米。名为"Missing in Action"(原为他喜爱的一张音乐DVD名字),是奈良美智1999年的作品。(伦敦南岸画廊展出中)
上面这张创作于2000年,作品名《背后藏刀》,尺寸234×208cm。
于2019年由香港苏富比拍出,成交价是1.77亿元人民币,折合2500万美元。打破了草间弥生的纪录,当年令奈良美智荣升日本最高价值的艺术家。
奈良美智常用“大头小身体”的孩童形象,有点像我们记忆中童年的卡通、布偶,带有一种“非现实的真实感”。这个比例使得角色更像是内心深处的“情绪化身”,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
小女孩不是特指谁,而像一个“情绪容器”,你看到她怒视时,可能想起自己小时候曾经不被理解、压抑愤怒的时刻。
Yoshitomo Nara(奈良美智)的肖像画,尤其是那些描绘小女孩的作品,其背后的寓意颇为深刻,是我们成年后,自我意识觉醒后的愤怒,这种情绪始于人类童年时期,却不敢表达,迫于我们的父母、老师、大人、强者的权威。孩子表面乖巧、顺从、听话,把内在的愤怒压抑到背后,压进潜意识中,长大后可能被遗忘,也可能被忆起,像奈良美智把这种隐藏的愤怒用女孩的形象表达出来。
奈良美智笔下的小女孩常常有着大大的头、清澈却带怒气的眼睛、撅起的嘴巴,神情倔强或冷漠,透着一股孤独与叛逆。
孩子看似弱小,却带着一种“不顺从”的气质,象征着对权威、社会规范或成人世界的挑战。
小女孩常常是独自一人,背景简洁、色彩柔和,空无一物,传达一种被误解、被忽视的内心状态,是成人的内在孤独感和疏离感。
奈良曾在多个访谈中提到,他的童年非常孤独,长时间一个人呆在房间听音乐、画画。他的画是他童年感受与内心的具象化表达。小女孩可能是他童年的化身,也可能是对每一个“被困住的童年”的隐喻。她们虽然柔弱,却内含强烈情绪,是“沉默的呐喊”。
这些“娃娃脸”女孩形象有时拿着刀、斧头或露出獠牙,将天真与暴力并置。仿佛在提醒我们:人的内心是复杂的,尤其是儿童也并非一味纯真。画面中的暴力符号并非煽动攻击,而是表达情绪的压抑与出口,是一种象征性的情绪表达。
奈良的作品虽然来源于日本文化,但能打动全世界,原因在于它触及了普遍存在的人类情感:每个人内心都藏着一个“不被理解的小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愤怒、失落、无助、反抗,以及渴望被看见的需求。
奈良美智曾说:“我不是在画孩子,我画的是某种存在,他们没有明确的年龄,也没有性别。‘女孩’其实不一定是女性,而是一种脆弱而坚定的存在,是心的形状。”
女孩在视觉上常常被默认为“柔弱”、“乖巧”,但画家让她们愤怒、咆哮、拿刀、发呆,用反差打破对“女性形象”的固有印象,也是在解构权力与身份。这意味着:画中形象更像是一面镜子,让观者投射自己的情感和记忆。不同人看到不同的东西:有的人看到可爱,有的人看到愤怒,有的人看到痛苦。
奈良美智的肖像画是一种直击人心的情绪符号,借孩子的形象,道出成人世界的不安、孤独与渴望。
如果你在展厅里看到她“注视着你”,你感受到那种“我被她看穿了”的震撼,正是奈良美智最擅长的——用看似简单的画面,让你面对自己内心某个早就被压抑或遗忘的“孩子”。
也许她不是在挑战你,而是在唤醒你。
从美术馆出来,我一直在试图寻找自己童年记忆中的那些,其实很多,被隐藏起来的孤独、愤怒和反叛,我知道它们未在时间中被遗忘,把它们转化成力量后,曾经攥紧的拳头便渐渐松开。普通人的一生又有几个不是这样过的?就算有一天我们终于知道自己是谁,学会如何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但当我们感到委屈、愤怒时,就像NARA女孩一样,翻ta/这世界一个大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