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爱与自由不可舍——小记艺术家沈敬东
本文由母爱桥志愿者晏睿慈供稿
艺术无国界,亦无偏见。多年前,意大利蒙扎市禁止使用圆形玻璃鱼缸饲养金鱼,理由是金鱼在其中会感到压迫、焦虑。对意大利人来说,这无疑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共情。霍金曾借此引申出对宇宙真实性的思考:既然金鱼透过弧面看到的是一个失真的世界,那么我们眼中所谓“真实”的世界,又是否同样只是一种视角的局限?
事实上,我们都如同缸中的金鱼,凭借各自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世界。作家以文字编织五蕴,艺术家则以画笔构建宇宙。欢笑与泪水,友谊与大爱,孤独与陪伴——人类复杂的情感在艺术家的色彩、线条与形态中得以具象呈现。
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我曾有幸接触到一批赴英进行艺术交流的中国艺术家,并亲眼见证东方艺术世界的蓬勃生机。其中,沈敬东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与低调沉稳的个人风格令我印象深刻。我们的相识源于我受朋友之托在剑桥协助举办的一场现代画展,沈敬东是参展艺术家之一。当我翻阅策展资料时,他的作品让我眼前一亮,不禁会心一笑。在大多严肃古典、甚至略显板正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沈敬东的创作别出心裁,以一种天真而不失雅趣、幽默而暗藏深意的风格自成一路。
英国艺术界大师云集,经典辈出。而在几十年前,西方对东方艺术的认知仍多停留于传统水墨阶段,不少中国艺术家长期追随西方技法和主题进行创作。真正能在国际当代艺术语境中形成突破的东方艺术家屈指可数——除了艾未未、徐冰、张晓刚、赵无极等早已载入史册的名字,沈敬东也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一位极具辨识度的代表。
他早年的军旅生涯与特殊年代的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语言。军队符号与童话意象常常交织于他的画面,形成一种略带反讽又充满童真的视觉叙事。在了解他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极为推崇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王子,而沈敬东的作品之所以如此活泼生动、充满梦境般的轻盈,正源于他内心那个单纯和好奇的小王子,唯有爱与自由不可舍,对人生真像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的画作在中国有时被误读为“儿童画”,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种未经过度机械训练、浑然天成的表达,正是毕加索晚年渴望追求的创作状态——他渴望像孩子一样作画,却因受过太多的专业约束而无法实现。沈敬东却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破解了这一困境。他的用色明亮鲜活,造型符号兼具波普艺术的当代感与时代性,令人不禁联想到David Hockney笔下那些明亮愉悦的世界,Jenny Saville略带幽默、浑圆的英国人物以及张晓刚作品中那些属于一代人记忆的色调与隐喻。
展览期间,沈敬东的处事方式也令我格外敬佩。当其他艺术家沉浸于异国游览与文化体验时,他却默默地将自己的艺术信息传播到剑桥的各个角落——甚至将中国人熟悉的“某某到此一游”转化为一种行为艺术。他每天都会来到展厅协助布展工作,低调地在展区放置自己的作品集与明信片,供观众自由取阅。他那本幽默有趣的英文作品书吸引了许多人驻足,甚至有一位观众特意找到我,询问能否带一本回家。
他熟悉国际展览的运作方式,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从容而专业。一有空闲,他便前往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和萨奇画廊(Saatchi Gallery)观摩学习,汲取灵感,并常与我热烈讨论所见之作。当其他人还在关心自己的作品是否悬挂在显眼位置时,沈敬东已悄然而坚定地将自己的艺术推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从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更看到了在盛名之下依旧谦逊、始终面向世界的创作姿态。这也让我清晰地意识到:中国艺术家正以前所未见的活力与世界接轨,他们不仅怀揣潜力,更已具备在国际舞台发声的自信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