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能做些什么?
人活在时间里,书写着记忆。
在德国小住时,跟好友的先生学了一款欧式早餐包的做法。回来如法炮制,连续做了三次,手艺渐趋完善。但仍不如在她家吃的那般蓬松美味。
第一次忘记往烤箱里放水,有点干;第二次水少了30g,过于紧实;第三次盐放了6g,咸了。
时间的力量,在面粉发酵时给人惊喜不断,怪不得很多人着迷制作面食或烘焙。
写下看气孔充满整个容器,面团在手上的温度和柔软,在烤箱里如何变大变得松脆,香气弥漫房间里,这些做面包时的感觉,趁感觉还新鲜时记下来。帮助我记住配方和制作过程。想做时就翻开笔记。
李姐擅长蒸包子花卷,她从不称量食材,一切靠感觉。眼睛、嗅觉和手感。而我必须精确测量却仍做不出理想的食物。现在我知道原因了:我宁愿相信量器,而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还有,通常我做饭时会听书,或追一些节目。好象时间不可轻易辜负,觉得一心几用方显效率。现在只能一心两用,年轻时恨不得一心八用。效率,阻隔了感觉。如何感受到面团在手掌心上的柔软和重量?如何发出最轻盈最多孔的面团,做出松软香甜的面包?
人们常说用心做出的食物最美味,便是专注做事的道理吧。揉面时除了用手揉、用鼻子闻味、用眼睛看,还要调动全部感觉器官,我现在把面团放在脸颊上贴贴,而每当这时,总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我们脸贴脸时的温柔幸福。
世间万物皆有知有觉。感知万物,自己先要沉浸其中,有知有感。
昨天下午在剑桥大学纽翰姆学院举办了第二场《戏说英国》中英双语书籍发布会。母爱桥慈善机构创始人欣然女士和我击掌,说:我们做到了!We made it!
42位业余写作者和37位译者,把在英国求学、工作和生活经历记录下来,再译为英文,让英语读者也听到在英华人的声音和看法,那些看法对英国本地人来说既习以为常又因过于熟悉而变得陌生。
如今,第一批写作者把记忆变成铅字印制成书,保留下来并流传出去。被收录在书中的故事并非是这几十位作者的故事,也是众多生活在异国它乡华人的故事。有位读者在每篇书页空白处还写下心得和笔记,感动。
我有幸作为初创版《戏说英国》的编辑之一,也把刚来英国时的一段经历写下来(P135页)。曾经的困惑早已解开,但那时的情绪——迷惑、新奇和惊恐却久久挥之不去。现在有了书,大脑会不会轻松些呢。
在德国小住时,跟好友的先生学了一款欧式早餐包的做法。回来如法炮制,连续做了三次,手艺渐趋完善。但仍不如在她家吃的那般蓬松美味。
第一次忘记往烤箱里放水,有点干;第二次水少了30g,过于紧实;第三次盐放了6g,咸了。
时间的力量,在面粉发酵时给人惊喜不断,怪不得很多人着迷制作面食或烘焙。
写下看气孔充满整个容器,面团在手上的温度和柔软,在烤箱里如何变大变得松脆,香气弥漫房间里,这些做面包时的感觉,趁感觉还新鲜时记下来。帮助我记住配方和制作过程。想做时就翻开笔记。
李姐擅长蒸包子花卷,她从不称量食材,一切靠感觉。眼睛、嗅觉和手感。而我必须精确测量却仍做不出理想的食物。现在我知道原因了:我宁愿相信量器,而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还有,通常我做饭时会听书,或追一些节目。好象时间不可轻易辜负,觉得一心几用方显效率。现在只能一心两用,年轻时恨不得一心八用。效率,阻隔了感觉。如何感受到面团在手掌心上的柔软和重量?如何发出最轻盈最多孔的面团,做出松软香甜的面包?
人们常说用心做出的食物最美味,便是专注做事的道理吧。揉面时除了用手揉、用鼻子闻味、用眼睛看,还要调动全部感觉器官,我现在把面团放在脸颊上贴贴,而每当这时,总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我们脸贴脸时的温柔幸福。
世间万物皆有知有觉。感知万物,自己先要沉浸其中,有知有感。
昨天下午在剑桥大学纽翰姆学院举办了第二场《戏说英国》中英双语书籍发布会。母爱桥慈善机构创始人欣然女士和我击掌,说:我们做到了!We made it!
42位业余写作者和37位译者,把在英国求学、工作和生活经历记录下来,再译为英文,让英语读者也听到在英华人的声音和看法,那些看法对英国本地人来说既习以为常又因过于熟悉而变得陌生。
如今,第一批写作者把记忆变成铅字印制成书,保留下来并流传出去。被收录在书中的故事并非是这几十位作者的故事,也是众多生活在异国它乡华人的故事。有位读者在每篇书页空白处还写下心得和笔记,感动。
我有幸作为初创版《戏说英国》的编辑之一,也把刚来英国时的一段经历写下来(P135页)。曾经的困惑早已解开,但那时的情绪——迷惑、新奇和惊恐却久久挥之不去。现在有了书,大脑会不会轻松些呢。
在德国小住时,跟好友的先生学了一款欧式早餐包的做法。回来如法炮制,连续做了三次,手艺渐趋完善。但仍不如在她家吃的那般蓬松美味。
第一次忘记往烤箱里放水,有点干;第二次水少了30g,过于紧实;第三次盐放了6g,咸了。
时间的力量,在面粉发酵时给人惊喜不断,怪不得很多人着迷制作面食或烘焙。
写下看气孔充满整个容器,面团在手上的温度和柔软,在烤箱里如何变大变得松脆,香气弥漫房间里,这些做面包时的感觉,趁感觉还新鲜时记下来。帮助我记住配方和制作过程。想做时就翻开笔记。
李姐擅长蒸包子花卷,她从不称量食材,一切靠感觉。眼睛、嗅觉和手感。而我必须精确测量却仍做不出理想的食物。现在我知道原因了:我宁愿相信量器,而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还有,通常我做饭时会听书,或追一些节目。好象时间不可轻易辜负,觉得一心几用方显效率。现在只能一心两用,年轻时恨不得一心八用。效率,阻隔了感觉。如何感受到面团在手掌心上的柔软和重量?如何发出最轻盈最多孔的面团,做出松软香甜的面包?
人们常说用心做出的食物最美味,便是专注做事的道理吧。揉面时除了用手揉、用鼻子闻味、用眼睛看,还要调动全部感觉器官,我现在把面团放在脸颊上贴贴,而每当这时,总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我们脸贴脸时的温柔幸福。
世间万物皆有知有觉。感知万物,自己先要沉浸其中,有知有感。
昨天下午在剑桥大学纽翰姆学院举办了第二场《戏说英国》中英双语书籍发布会。母爱桥慈善机构创始人欣然女士和我击掌,说:我们做到了!We made it!
42位业余写作者和37位译者,把在英国求学、工作和生活经历记录下来,再译为英文,让英语读者也听到在英华人的声音和看法,那些看法对英国本地人来说既习以为常又因过于熟悉而变得陌生。
如今,第一批写作者把记忆变成铅字印制成书,保留下来并流传出去。被收录在书中的故事并非是这几十位作者的故事,也是众多生活在异国它乡华人的故事。有位读者在每篇书页空白处还写下心得和笔记,感动。
我有幸作为初创版《戏说英国》的编辑之一,也把刚来英国时的一段经历写下来(P135页)。曾经的困惑早已解开,但那时的情绪——迷惑、新奇和惊恐却久久挥之不去。现在有了书,大脑会不会轻松些呢。
250克面粉、200克水、3克酵母、4克糖、2克盐。隔夜发酵8-12小时。免揉、简单整理成形,230度预热烤箱风炉模式,加入100克水,烤18-20分钟。